党建工作

力合科创集团党总支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1-12-20 浏览次数:1333

      12月16日下午,力合科创集团有限公司党总支党员赴前海国际会议中心——“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展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集团党总支党员及入党申请人现场学习并了解深圳经济特区4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共24人参加了此次参观学习。


微信截图_20211220090036.png

力合科创集团有限公司党总支


       活动开始,力合科创集团有限公司党总支一行先参观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会场,跟随讲解员了解会场设计理念,体验“薄纱翘首、彩云追月”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领略“中国气派、国际元素、岭南风格、前海特色”的中国文化。


       随后,讲解员带领党员队伍走进“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展览”。全体党员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进一步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微信截图_20211220090046.png

力合科创集团党员及入党申请人参观深圳前海国际会议厅


       展馆中“改革开放前的深圳”主题场景、“深圳40年沧桑巨变”时光隧道和“先行示范再出发”大型全息影像沙盘,这些实物与影像构筑的历史长廊生动展现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历程和发展成就,党员们在感受深圳40年的沧桑巨变的同时,更加深刻体会深圳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以及这座魅力之城创造的城市发展奇迹。


       参观结束后,力合科创集团党总支一行前往前海石公园,感受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微信截图_20211220090054.png

力合科创集团有限公司党总支参观前海石公园


       力合科创集团有限公司党总支呼吁全体党员积极从“前海模式”和“深圳特区精神”中吸取营养,积蓄发展前进动力,进一步坚定全体党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发挥党员们的带头作用,督促力合科创全体员工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持续深化改革开放贡献应有之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力合科创

友情链接

  • 深圳市人民政府
  • 清华大学
  •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深圳市通产丽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通产丽星公众号

    力合科创公众号

    版权所有© 必赢net.95(中国)有限公司-BinG百科  备案号:粤ICP备05062082号 粤ICP备2021027412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4173号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清华信息港科研楼10楼   
      6月12日,《光明日报》发布了题为《一座城市的“智变”进行时——广东深圳加速提升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能级》的报道。文章以深圳市迈特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乐谱兰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案例,报道了深圳市南山区以“产学研协同”为核心竞争力,通过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概念验证平台、“模力营”AI生态社区等抓手,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系统性实践。以下为报道原文:  近日,在深圳某国际头部晶圆厂的无尘车间内,机器人“兵团”正以毫米级精度搬运晶圆盒——只见机械臂精准地抓取、搬运薄如蝉翼的材料,移动对接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与此同时,深圳福田区政务大厅里,70名“AI数智员工”悄然上岗,在240个政务场景中掀起“效率风暴”。  这座城市的“AI脉搏”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跳动。2024年,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3600亿元,汇聚企业超2800家,从水下机器人征服复杂海域,到全球首个区域级气象大模型“智霁”精准捕捉3公里内风雨变化——在深圳,技术突破的浪潮正转化为实景应用的惊雷。  在这座以创新而立的城市,求新的步伐清晰而坚定:以政策红利牵引,协同技术创新所需的要素,政策、技术、应用、生态协同推进,培育最适合AI生长的土壤,让人工智能落地生根。……“光有论文可不行” 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应用  在深圳南山区,“机器人谷”和“机器人湾”一南一北,遥相呼应。2024年区内汇聚了200余家优质机器人企业,全区机器人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00亿元,机器人产业增加值约占深圳全市总量的三成。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南山区以“产学研协同”为核心竞争力,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系统性实践。  “让大模型‘跑’在手机上,光有论文可不行!”深圳市迈特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余浩指着实验室里自主巡检的机器狗说。这家攻克大模型本地化难题,走在大语言、大视觉模型前列的芯片企业,最初来源于南科大微电子学院申报的团队项目,依托高校资源和平台孵化实现创业。随着高校注资支持、开放芯片设计平台,本科生、博士生直接参与技术和产品的开发……科研团队产出优秀文章与成果,产业端将其转变为原型产出的实用价值。这种“人才共育”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得到了来自高校、合作方、公司等多方认可,形成商业价值并能够反哺高校。  从工厂难题直击实验室痛点,企业与高校双向奔赴。“人工智能有技术门槛,在传统产业做应用必须有精准度,我们要在高校科研成果基础上,结合产业实际应用场景去做迭代创新。”深圳市乐谱兰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谭程明认为,高校的技术参与对加速企业商业化、市场化具有重要作用,而推动产品实际应用与产业化落地的过程,也让科研成果真正具有使用价值。  在问及产学研融合的必要性时,谭程明说,“如果连工厂都没去过,图纸上的算法再好,还是很难真正理解生产线‘卡脖子’的问题!”  这家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技成果转化而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将教授和学生直接带到一线,瞄准制造业前端,研发了AI专有模型,融入工业零部件制造的多个环节;面向全球零部件定制需求,推动了传统制造向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变,由粗放型制造向柔性生产转变。  如今在深圳,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正在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高校教授带着学生走进工厂车间,亲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产学研紧密相融,科研不再止步于论文,实验室的技术快速转化为工业级解决方案。“对整个产业而言,只有企业与院校双方力量联动,才能更快推动产品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新变革。”谭程明感慨。  从专项基金“金融破冰”到平台打通“转化断点”,南山区打造“一南一北”成果转化格局。北部以科教城为核心,打造成果转化高地。组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概念验证平台,设立基金,完成企业的“金融破冰”,支持早期科技项目跨越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湾区首个大模型领域垂直孵化器“模力营”AI生态社区也落地科教城,提供两年免租等鼓励政策。西丽湖科教城的玻璃幕墙折射出湾区“AI成果转化高地”的雄心,实验室与车间边界消融,更多优秀企业的涌现与崛起,恰是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以上报道有删减)  转载自光明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